欢迎进入宁夏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!

媒体报道

当前位置:首页> 疾控动态> 媒体报道>

手足口病高发,科学防控看这里

访问量: 3895来源:本站作者: 时间:2023-08-02分享:

近期,我区手足口病正处于发病高峰期,为做好儿童日常防护,科学、有效防控手足口病,自治区疾控中心带您一起学习手足口病防控知识。

一、什么是手足口病?

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(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16、A6和A10型,肠道病毒71型)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,以5岁及以下婴幼儿为易感人群,1-2岁组发病率最高;一年四季均可发病,以夏秋季多见。每年5-7月进入高发季节。

该病潜伏期通常为2-10天,平均3-5天,病情较轻,呈自限性,预后良好,极少数患儿的病情会迅速恶化,累及脑部、肺部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,如脑炎、脑干脑炎、急性迟缓性麻痹、肺水肿、肺出血、心肺功能衰竭等。

二、手足口病有哪些典型临床表现?

手足口病,顾名思义是发生在手、足和口部的疾病。发病时,手、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、疱疹,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,疱内液体较少。可伴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多在一周内痊愈,预后良好。出的疹子一般如小米粒或绿豆大小,周围有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,这种疹子不像蚊虫咬,不像药疹,不像口唇牙龈疱疹,也不像水痘,所以又称“四不像”。临床上不痛、不痒、不结痂、不结疤等特征。

三、传播途径有哪些?

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,在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较强。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、疱疹液、鼻咽分泌物、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手绢、牙杯、玩具、餐具、奶瓶、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;还可经呼吸道(咳嗽、打喷嚏等)等传播;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。

四、如何预防手足口病?

1.勤洗手:做好手卫生,尤其是在儿童触摸公共物品后、接触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、饭前、便后,家长或看护人在加工食物前、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,按七步洗手法用肥皂和流动水正确洗手。需要注意的是:在怀疑接触手足口病人后,因肠道病毒对酒精不敏感,不建议使用酒精类的洗手液,可以选择使用肥皂或含氯的洗手液洗手,且消毒纸巾和免洗手消毒剂不能代替洗手。

2.喝开水、吃熟食: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,要讲究环境、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,不喝生水、不吃生冷食物,避免造成腹泻,降低儿童免疫力。

3.晒衣被:做好家庭消毒,如地面、玩具等日常用品用含氯消毒液(如84消毒液)擦拭消毒(具体稀释剂量按消毒液说明书进行配比);餐具开水煮烫5-10分钟或开水浸泡半小时;衣物、被服类清洁后阳光下暴晒3-6小时。

4.勤通风、少聚集: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以开窗通风为主。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儿童去人群密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。避免接触患病儿童,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、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,防止交叉感染。

5.接种疫苗:我国有EV-A71 型灭活疫苗,可用于6个月~5 岁儿童预防 EV-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,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,间隔1个月,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;对于5岁以上儿童,不推荐接种EV-A71疫苗。有些家长觉得,打了疫苗就一定不会得手足口病,这并不完全正确。目前,疫苗仅仅针对EV-A71,对于其他类型肠道病毒没有预防作用。但因为EV-A71是最易导致重症手足口病的类型,所以接种疫苗后可以预防绝大多数重症手足口病。

五、手足口病患儿居家治疗或隔离时注意哪些事项?

1.健康监护: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,家长及看护人应密切观察病情,年龄3岁以下、病程3天以内和EV-A71感染是发生重症的高风险因素。如出现持续高烧(体温38.5℃以上超过3天)、神经系统异常(出现精神萎靡不振、嗜睡、易惊、烦躁或肢体颤抖抽搐等)可能短期内进展为重症,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。

2.注意清洁和消毒:每天清洁常接触的家具、玩具、地面等,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消毒1-2次。患者的分泌物、呕吐物或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环境,清洁后要及时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,作用30分钟后,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。

3.做好隔离:居家隔离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,在此期间患儿尽量避免外出,更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,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玩耍。对与其共同居住的其他儿童应采取隔离措施。

六、托幼机构如何预防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发生?

1.做好症状监测和病例管理。

托幼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,发现发热、出疹等症状的儿童,要立即通知家长尽早送医院就诊并做好隔离管理。患病儿童所用物品要立即消毒。患病儿童在患病期间要停课休假,直到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才能够返回学校上课。

2.做好因病缺勤登记和跟踪。

做好因病缺勤及病因追查登记,发现发热、出疹病例异常增多,就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。

3.配备充足洗手设施

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,配备洗手液或免洗手消毒液供师生使用,每日督促和教育幼儿学会正确洗手。

4.规范开展环境、设施及物品的清洁和消毒。

托幼机构清洁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,正确配制消毒液,规范开展环境、物品的清洁与消毒,防止交叉感染。

各类场所(如教室、音乐室、舞蹈室、阅览室、保育室、宿舍、教研室等)要保持空气流通和室内外卫生清洁。 每天对玩具、个人卫生用具、餐饮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;对地面、门把手、楼梯扶手、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;对厕所进行清洁消毒。在园内、校内午睡的幼儿应该有独立的卧铺,卧具独立存放。

如果配备校车,要保持校车卫生清洁;校车应以自然通风为主,密闭的空调车应开启通风装置;每天对校车的门把手、座位、扶手、车厢地面等进行消毒。

相关文章推荐